Categories

A sample text widget

Etiam pulvinar consectetur dolor sed malesuada. Ut convallis euismod dolor nec pretium. Nunc ut tristique massa.

Nam sodales mi vitae dolor ullamcorper et vulputate enim accumsan. Morbi orci magna, tincidunt vitae molestie nec, molestie at mi. Nulla nulla lorem, suscipit in posuere in, interdum non magna.

雲端防洩密建議

雲端防洩密建議 1. 銀行月結單, 出糧紀錄等避免存放雲端空間 2. 避免於社交網站暴露太多行蹤 3. 使用免費雲端服務時, 留意條款是否容許供應商收集個人資料 4. 私人及工作使用的移動裝置數據應分開

馬雲再出山 合組「菜鳥」公司攻快遞

十多天前宣布從阿里巴巴退休的馬雲,並未「退出江湖」。昨天馬雲在深圳宣布與多家公司,合組一家名為「菜鳥網絡」的公司,主攻快遞項目,目標是在內地送貨達到24小時必達。

「菜鳥」目標 全國24小時必達

馬雲昨和阿里巴巴、銀泰集團、富春集團、以及申通、圓通、中通、韻達、順豐等快遞公司共同宣布,「中國智能骨幹網」項目正式啟動,合資公司名為「菜鳥網絡」,由他擔任董事長,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定任CEO,而深圳市長許勤也前來站台。

菜鳥網絡計劃首期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未來5到8年內打造一張遍布全國的超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調動起現有機場、港口、公路的運輸潛力,讓全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

據了解,菜鳥網絡除計劃首期投資1,000億元外,第二期繼續投入2,000億元,希望用5到8年的時間,努力打造遍布全國的開放式、社會化物流基礎設施,建立一張能支撑日均300億元網絡零售額的智能骨幹網絡(CSN)。

規劃中的CSN項目將由8個左右的核心節點、若干個關鍵節點和更多的城市重要節點組成。

沈國定在接受專訪時透露,目前項目已在內地十幾個城市開建,拿下了多個地塊,包括杭州、金華、海寧、廣州、武漢、天津等,北京也已在推進,但和上海的談判進度較慢。

對於上述龐大的成本預估,中國人壽集團昨天上午與阿里巴巴和銀泰集團,中信銀行與菜鳥網絡也分別結為戰略夥伴,宣布為「中國智能骨幹網」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免費雲端服務 暗藏洩密危機

免費雲端服務 暗藏洩密危機

撰文:蔡淑汶 欄名:i-Mad

愈來愈多企業使用雲端服務,惟未有留意洩密危機。有電腦法證專家指,免費雲端服務較易洩露資料,供應商或轉售客戶資料圖利,而經常更新Facebook的用家,尤其出門旅行時,易令賊人有機可乘。

有網絡保安公司提醒,如銀行月結單、出糧紀錄及公司重要文件等,應避免存放在雲端;使用有關免費服務時,亦需留意條款。

企業投放的IT資源愈來愈多,政府統計處資訊社會2013年報告指出,企業用於資訊科技的總開支由10年的386億元,升至11年的504億元,按年增長3成。

雲端服務的出現,解決企業存儲資料的問題,惟國際刑警認可電腦法證導師Zoran IIiev表示,用家不時忽略應有的保安措施,如將個人資料、銀行文件等存放於雲端,特別是免費雲端空間,更易洩露私隱。「供應商有可能收集用戶資料後轉售圖利,而黑客亦有機會入侵系統盜取資料。」IIiev說,相對現實中犯罪,網絡犯罪風險較低,而個人資料和財務紀錄等,均可作銷售用途,故網絡犯罪愈見猖獗。

社交網站亦暗藏危機。IIiev續指,個人用戶喜在社交網站透露行蹤及個人資料,亦非常危險。尤其是出門旅行時,建議用戶保持「不合時」的狀態,以免行蹤全曝光,令賊人有機可乘。

設好私隱權限減風險

資訊保安公司FireEye銷售工程師王潤霖認為,現今社交網站及雲端服務系統已有清晰的私隱權限設定,用戶只需細心閱讀,調教合適的設定,已可減低資料被公開或使用的危機。不過,他亦提醒,如銀行月結單、出糧紀錄及公司重要文件,最好避免存放於雲端,因較易外洩。

前FBI特別探員、現職安邁環球法證會計高級顧問Edward P.Gibson指出,銀行成為國際黑客頭號攻擊對象,部分金融機構仍容許未經妥善管理的移動裝置進出企業網絡,甚至讀取日後可能會存放於其他雲端的數據,令移動裝置數據洩漏,以及增加網絡成為攻擊目標的風險。他提醒,企業需不時更新網絡保安系統,以減低被攻擊的風險,亦需教育員工如何安全使用網絡,免成漏洞之一。

可疑Google獵才電子郵件,數學家Zachary Harris揭露巨大的網路安全漏洞

關於Email Server 的漏洞, 一篇很好的報道!! 數學家Zach Harris。Photo: Brynn Anderson/Wired

數學家Zachary Harris收到一封來自Google召募人員的奇怪信件,問他是否有意接下網站可靠性工程師的工作。

那封來自Google召募人員的電子郵件中寫著:「很顯然你對Linux和撰寫程式懷抱著熱情。我想知道你是否有開闊的心胸、有信心探索Google提供的機會嗎?」

這封信激起Harris的興趣,不過又使他覺得有點狐疑。這封去年12月寄給他的電子郵件,好像是憑空出現。除此之外,身為數學家的Harris看起來不像是Google這份工作的最佳人選。

所以他開始思考,這封電郵是否是詐騙人假借搜尋龍頭名義所發出的網路詐騙信,不過當Harris檢查電子郵件的標題資訊時,他覺得這封信看起來是真貨。

然後他發現有個地方很奇怪:Google使用弱加密金鑰,幫助收件者認證電子郵件是否來自真正的Google企業網域,因此任何破解金鑰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個金鑰將自己偽裝成來自Google的寄件者,甚至可以偽裝成Google創辦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

整件事的問題出在Google使用於google.com電子郵件的網域簽章郵件識別(DomainKeys Identified Mail,DKIM)金鑰,DKIM技術會提供網域一組加密金鑰,讓網域將發自本身、或是經過本身的電子郵件,加上數位簽章,幫收件者驗證包含在電子郵件標題資訊裡面的網域是否正確,以及驗證寄件者是否真的來自標頭資訊裡面提到的網域。當電子郵件抵達它的目的地時,收信的伺服器會經由發信人的DNS紀錄,找出配對的公開金鑰,然後核對數位簽章的正確性。

為了網路安全性的需要,DKIM標準要求金鑰的長度至少要有1024位元。不過Google的金鑰長度只有512位元,這是只要利用一點雲端運算資源就可以輕易破解的長度。

Harris認為Google不可能會這麼粗心大意,所以他認為這封電子郵件一定是一場狡詐的招聘信,看看申請工作的人會不會發現這個漏洞,搞不好召募人員也是這項測試的一環。又或許,整件事的幕後黑手根本就是Google的技術團隊,召募人員只是不知不覺變成共犯而已。

Harris對Google的工作沒興趣,不過他打算破解這個金鑰,然後假冒成Google兩位創辦人之一,然後發信給另一位創辦人,藉由這樣的作法向兩位創辦人表明他也參與他們的遊戲。

Harris說:「我喜歡分解數字。所以我想這麼做會很有趣。我真的想要解開他們的謎題,向他們證明我也可以做到。」

在他設計的電子郵件中,Harris插入他個人的網站:

嗨,Larry:

我找到一個還在萌芽階段的有趣點子:http://www.everythingwiki.net/index.php/What_Zach_wants_regarding_wiki_technology。

如果你沒辦法使用上面的網址,你可以試試下面這個網址:

http://everythingwiki.sytes.net/index.php/What_Zach_wants_regarding_wiki_technology。

我想我們應該看看Google到底能不能跟這傢伙合作。你覺得呢?

Sergey

Harris確認過電子郵件的寄件地址是他的電子郵件帳號,所以Brin和Page可以問他到底是怎麼破解他們的謎題的,不過Harris一直沒有收到Google創辦人的回應。結果,在他送出信件的兩天後,他發現Google的加密金鑰的長度突然改成2048位元。而且有很多來自Google IP位址的訪客突然造訪他的網站。

Photo: Brynn Anderson/Wired

Harris心想:「糟了,我找到的是貨真價實的漏洞。」

Harris說:「我想我的電子郵件被送到某些有影響力的科技人手裡,他們檢查了郵件,然後說:『等一下,這很明顯就是封詐騙郵件,這東西到底是怎麼混進來的?』他們很顯然自己找出原因了。」

Harris開始研究其他的網站,而且發現PayPal、Yahoo、Amazon、eBay、Apple、 Dell、LinkedIn、Twitter、SBCGlobal、US Bank、HP、Match.com和HSBC所使用的DKIM金鑰都有同樣的問題。你想要冒充jeff.bezos@accounts.amazon.com的名義寄送電子郵件嗎?沒問題。想詐騙marissa.meyer@yahoo-inc.com嗎?再簡單不過了。

詐騙郵件是攻擊者用來進行網路釣魚攻擊的方法之一,哄騙使用者打開看起來像是PayPal、eBay或是銀行正當訊息的惡意電子郵件,讓使用者洩漏他們的帳戶登錄資料。

除此之外,某些近年來最受矚目、針對Google、RSA等公司進行的攻擊,都使用所謂的魚叉式網路釣魚攻擊(spear-phishing attacks)。魚叉式網路釣魚攻擊就是針對公司內部的特定人士,送出看起來好像來自可信同事或來源的惡意電子郵件,讓收件者造訪被入侵的網站,下載惡意程式到電腦裡面。詐騙電子郵件實際上是利用公司本身的DKIM金鑰,在信件中加上數位簽章,讓攻擊者的攻擊,能夠通過專為偵查釣魚攻擊所設的篩選器。

在Google自家網域中找到漏洞是一件諷刺的事,因為Google一直一心一意地努力阻擋從其他詐騙網域送到Google使用者手中的詐騙郵件。

一位Google的女性發言人告訴《Wired》,Google非常重視漏洞的問題,而且一發現這個問題就馬上著手修補漏洞。她說,Google已經撤銷旗下所有被影響的網域的金鑰,然後重新核發長度超過1024位元的金鑰給這些網域。

Harris發現受影響的網域所使用的金鑰長度有三種:384位元、512位元和768位元。

Harris說:「我可以用我的筆記型電腦在24小時內破解384位元金鑰。花75美金使用Amazon網路服務就可以在72小時內破解512位元的金鑰——而且我真的動手破解了一些金鑰。不過像我這樣的一般人,沒辦法單靠自己的資源就破解768位元的金鑰,但伊朗政府或擁有足夠運算資源的大團體應該可以辦得到。」

除了Google之外,他發現eBay、Yahoo、Twitter和Amazon都使用512位元金鑰,PayPal、LinkedIn、US Bank和HSBC則是使用768位元金鑰。

Harris說:「Paypal和銀行使用768位元的金鑰是一件很好的事。不過對PayPal那些經常被當作釣魚攻擊掩護的網站來說,768位元的長度還是不夠用,他們真的應該要使用1024位元的金鑰。他們已經注意到這件事,還說他們真的早就該使用強一點的金鑰。」

Harris在過去幾個月裡所接觸的大部分公司都已經修復它們的金鑰,不過他發現有些公司還是拖拖拉拉。在今年8月通知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電腦緊急應變小組協調中心(CERT Coordination Center)這個漏洞之後,Harris決定要公開警告其他的網域,提醒它們檢查自己的DKIM金鑰。

[…]

成功招攬人工智慧兩大教父級人物,大概也只有Google這樣的公司能做到!

多年前,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曾開玩笑說,他們希望開發出一部具有獨立思考和情緒能力的人工智慧電腦,照目前情況看來,Google似乎是玩真的。 研發出Google Glass和無人車的Google X實驗室團隊,兩年前延攬史丹佛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為的就是利用Google龐大的數據中心打造人工智慧系統,並將其提升至前所未見的水準。現在,這項技術已經為搜尋技術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Google延攬人工智慧強人 吳恩達加入X實驗室後,Google工程師在他的協助下建構出全球規模最大的神經網路系統,更賦予電腦「識別」能力。此外,他們也建立出人類語音辨識和街景圖片模型,Google馬上發現龐大潛力,並將吳恩達的研究轉移到知識團隊(Google Knowledge Team),發展出的深度學習技術,大大革新了Google Glass、圖像搜尋和搜尋引擎等產品與服務。 「在我加入Google時,學術界最大的神經網路約有100萬個變量,而當時Google就已經可以構建規模大上1000倍的神經網路。」吳恩達認為,只有在Google這樣的公司才能夠提供神經網路研究所需的資源;Google每年投資在超級電腦數據中心的數十億美元資金更是不在話下。 去年夏天,吳恩達從多倫多大學請來人工智慧教父級人物辛頓(Geoffrey Hinton),花費數月時間改進Google的演算法,使得Android平台Jellly Bean系統去年推出時,語音識別錯誤率大幅降低25%。辛頓表示,他希望未來要進一步推升深度學習的研究層次。 在龐大資料中找出模型,讓電腦「自主學習」 現在,辛頓把目標放在打造比去年開發的10億節點更大的神經網路,他認為只要神經網路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如一兆個),就有機會讓神經網路真正去理解事物。 「建構出檔案的神經網路模型能夠提升搜尋功能。」辛頓如此相信,例如:接收檔案時不只要能辨別其中文字;更要能夠了解其意義,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的目的。 通常,訓練神經網路必須要先過濾龐大的巨量資料,不過一旦模型建立後就可以大大提升搜尋效率。而Googl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所擁有的6億條數據就是辛頓打造神經網路的基礎。 辛頓說,雖然Google已經在用知識圖譜改善搜尋功能,但他認為神經網路有辦法研究知識圖譜並剔除錯誤,改善搜索結果。 吳恩達則舉例,如果要電腦識別一隻貓需要先消化龐大帶有貓「標籤」的圖片,要找到這些圖片並標示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不過,他在之前用了自主學習演算法技術讓電腦不必標籤也可以「學習」貓的概念,但Google必須先寫出能夠在大量電腦上執行的程式才能建構真正的大規模神經網路。 2029年電腦可與人類智慧匹敵! Google高層非常重視是否能夠善用大型神經網路改善服務,人工智慧專家同時也是發明家的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去年進入Google擔任工程部門總監,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現在正致力於研究如何讓電腦能真正理解自然語言,並預測到了2029年,電腦就可以與人類智能匹敵,同時宣告搜尋已經開始走出原始查詢的「石器時代」。 如果庫茲威爾真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未來 Google 搜尋的成就恐怕將有驚人的表現。

多年前,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曾開玩笑說,他們希望開發出一部具有獨立思考和情緒能力的人工智慧電腦,照目前情況看來,Google似乎是玩真的。 研發出Google Glass和無人車的Google X實驗室團隊,兩年前延攬史丹佛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為的就是利用Google龐大的數據中心打造人工智慧系統,並將其提升至前所未見的水準。現在,這項技術已經為搜尋技術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Google延攬人工智慧強人 吳恩達加入X實驗室後,Google工程師在他的協助下建構出全球規模最大的神經網路系統,更賦予電腦「識別」能力。此外,他們也建立出人類語音辨識和街景圖片模型,Google馬上發現龐大潛力,並將吳恩達的研究轉移到知識團隊(Google Knowledge Team),發展出的深度學習技術,大大革新了Google Glass、圖像搜尋和搜尋引擎等產品與服務。 「在我加入Google時,學術界最大的神經網路約有100萬個變量,而當時Google就已經可以構建規模大上1000倍的神經網路。」吳恩達認為,只有在Google這樣的公司才能夠提供神經網路研究所需的資源;Google每年投資在超級電腦數據中心的數十億美元資金更是不在話下。 去年夏天,吳恩達從多倫多大學請來人工智慧教父級人物辛頓(Geoffrey Hinton),花費數月時間改進Google的演算法,使得Android平台Jellly Bean系統去年推出時,語音識別錯誤率大幅降低25%。辛頓表示,他希望未來要進一步推升深度學習的研究層次。 在龐大資料中找出模型,讓電腦「自主學習」 現在,辛頓把目標放在打造比去年開發的10億節點更大的神經網路,他認為只要神經網路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如一兆個),就有機會讓神經網路真正去理解事物。 「建構出檔案的神經網路模型能夠提升搜尋功能。」辛頓如此相信,例如:接收檔案時不只要能辨別其中文字;更要能夠了解其意義,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的目的。 通常,訓練神經網路必須要先過濾龐大的巨量資料,不過一旦模型建立後就可以大大提升搜尋效率。而Googl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所擁有的6億條數據就是辛頓打造神經網路的基礎。 辛頓說,雖然Google已經在用知識圖譜改善搜尋功能,但他認為神經網路有辦法研究知識圖譜並剔除錯誤,改善搜索結果。 吳恩達則舉例,如果要電腦識別一隻貓需要先消化龐大帶有貓「標籤」的圖片,要找到這些圖片並標示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不過,他在之前用了自主學習演算法技術讓電腦不必標籤也可以「學習」貓的概念,但Google必須先寫出能夠在大量電腦上執行的程式才能建構真正的大規模神經網路。 2029年電腦可與人類智慧匹敵! Google高層非常重視是否能夠善用大型神經網路改善服務,人工智慧專家同時也是發明家的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去年進入Google擔任工程部門總監,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現在正致力於研究如何讓電腦能真正理解自然語言,並預測到了2029年,電腦就可以與人類智能匹敵,同時宣告搜尋已經開始走出原始查詢的「石器時代」。 如果庫茲威爾真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未來 Google […]

微軟單靠Android 系統專利能賺取34 億暴利